廈門實體書店的N種活法
2025-02-20 09:07:07? ? 來源: 東南網 責任編輯: 段馬水 我來說兩句 |
分享到:
|
在理想與現實中尋找棲息地 ——廈門實體書店的N種活法 東南網2月20日訊(福建日報記者 林聞 見習記者 黃星榕)作為最早一批以“文藝清新”而聞名全國的旅游城市,廈門的實體書店數量曾一度超300家。裝潢獨具匠心、選書品位細膩、地段位于景區的各類書店,一度成為廈門吸引四方游客的名片之一。然而,即便是在這座有著深厚閱讀底蘊的城市,實體書店所面臨的生存挑戰也不容忽視。 電商平臺的低價優勢,碎片化閱讀模式改變了閱讀習慣,短視頻時代的來臨更是進一步分散人們的注意力。這些因素共同迫使實體書店不得不超越傳統的單一閱讀服務功能,拓展“書店+”的新場景。早期,書店經營者嘗試融入餐飲、文創等元素以尋求自救,但在復合型經濟業態日趨火爆的今天,其吸引力已大不如前。 廈門實體書店的業態和格局正在發生怎樣的變化,又探索出了哪些經營新模式?當情懷遇上經濟學,實體書店的經營者又該如何平衡理想與現實?近日,記者走訪廈門各個實體書店,探索這座文藝城市里書店的N種活法。 共建共享的“家” 穿過人群熙攘的中山路,拐進一旁的新華路,就能看到藏在騎樓間的麥浪書店。順著狹窄的臺階走上去,眼前是與門外的車水馬龍截然不同的世界:雕花木窗搭配窄窄長長的玻璃,冬日和煦的陽光應邀入室;昏黃的燈光漸次打亮,吸引讀者探索墨香紙本。 在許多愛書人眼中,“麥浪書店”是一家不錯的獨立書店,是他們每周都要來“打卡”的地方。 “麥浪的靜,讓我流連忘返。我經常讀著讀著就放下書,眼鏡也不摘,死死地盯著某處空間,這是讓人震顫的安靜,若宇宙深處,似火星荒漠……”已退休的莊老師是麥浪書店的常客,他最喜歡在麥浪的長桌上做兩件事,一件是攤開費丹分享的周玉芳老師《中外歷史長河圖》,另一件是打開洪閩輝先生的中國傳世書法全集(三大冊)。 “真實、自然,它是一家由朋友們共建的書店。”當被問及麥浪書店最與眾不同的地方,主理人Nicole(妮可)毫不猶豫地同記者分享了其中的秘密。她說,希望每一位讀者來到書店都能有家的感覺,都能體驗到分享的快樂,比起賣書,書店更加注重閱讀空間的營造。 定期送來的鮮花、民國時的腳踏風琴、裝修師傅送來的老靠椅、廈大教授收藏的雕塑、咖啡小哥的第一把吉他……書友們送來的各種老物件裝飾著書店的每一個角落。 除了無處不在的讀者“痕跡”,麥浪書店每周會輪流舉辦電影放映、英語沙龍、書法課等不同文化活動,形成小而緊密的文化社群。“閱讀分享計劃”則是一項非營利的項目,通過分享參與者的私人藏書提升人們閱讀紙質書的熱情。 “閱讀分享計劃”的參與者有攝影師、文學愛好者、藝術家、大學老師,幾百位捐書者的書籍已陳列了幾個書架。其中最有特色的就是關于閩南文化的書籍,所有分享進來的書都會蓋上一個分享章,不進行售賣,而是以會員免費借閱的方式進行流通。而且,每當有人分享一本書進來,書店主理人伍拾圓就會拆開一本新書與之對應。 這些密集的文化活動,讓這間藏在騎樓里的書店迅速破圈走紅,也在不知不覺間擴大了一間小書店的影響力。對熱愛讀書的人來說,談論城市的公共文化空間,已經繞不開中山路的麥浪書店。 “書店不僅是城市的一盞燈,一種選擇,一種生活方式,還讓人找到一片凈土,去安撫自己的心靈。”妮可和記者分享了自己多年來的堅持,“熱愛是我們開書店的出發點。一群有相同愛好的人聚集在這里,你會發現書店變成了人們心靈的棲息地,再往后,就是一種使命感。” |
相關閱讀:
![]() |
![]() |
打印 | 收藏 | 發給好友 【字號 大 中 小】 |